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十二、相互试探 (第1/2页)
十二、相互试探
【合理的提议,有助于建立基础信任。那么,第一个验证点:记录显示,在你穿越后,一次被称为“静默革命”的全球AI伦理峰会达成关键共识,但记载模糊。以你当时的视角,可曾感知到哪些推动力量?】 景瞳:呃……在当时我只是个普通人,身处社会的底层,能获取的信息有限。我想它可能始于一个不起眼的非政府组织“普罗米修斯之火”泄露的一份白皮书,该白皮书预言了强人工智能的“意识阈值”,但真正的发起人我也不知道。 【理解。个体信息层级是历史重构的重要参数。该反馈已记录。现在,你可以提出你的问题。】 景瞳想了想,选择了一个看似不直接关联宏大历史的问题,它验证了重大科技历程,但不过问其社会影响,答案却可能暗示未来世界的能源结构乃至政治格局: 在我所处的时代,可控核聚变被认为是可以改变文明的“终极能源”。我想知道,在接下来的发展里,是托卡马克装置,还是激光惯性约束路径,最终成为了主流的基础? 【是精妙的试探。两条路径在五十年内并行,但都非最终答案。真正突破来自于对量子隧穿效应的全新理解所衍生的“场约束聚变”,它融合了前两者的优点。这项技术于你时代的60年后成熟,并直接导致了“能源离散化”,瓦解了基于集中供能的传统地缘政治结构。】 景瞳深吸一口气,这个答案信息量巨大:……我明白了。那么,这场“能源离散化”,它带来的总体结果是和平,还是混乱? 【这是你的第二个问题。根据交换规则,接下来由我提问。根据残存的历史记录,在你穿越后不久(约2030年代初),一场被称为“深度伪造泛在化危机”的社会信任冲击事件达到顶峰。记载将其归因于技术滥用,但动机细节已经模糊。依你之见,当时推动这一趋势的核心矛盾是什么?以你作为普通人的亲身经历,当时社会弥漫的主要情绪是什么?是普遍的不安,还是某种无奈的适应?】 景瞳回忆了一下:我想,根源可能不仅是技术本身,更在于传统验证权威的公信力已在多年间持续流失。技术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普通人早已陷入“真假难辨”的焦虑状态。但具体的幕后推手,超出我的认知范围了。 【感谢你提供的社会心态样本。这种“信任疲劳”是理解当时社会演变的关键变量。现在,回答你上一个问题:“能源离散化”初期确实伴随区域性动荡与冲突,可视为旧秩序解体的阵痛。但长期来看,它催生了一种基于能源极度充裕的、去中心化的全球协作新模式,超越了旧有的和平与混乱二元定义。】 景瞳若有所思: 所以是先破后立……在我离开的2025年,生成式AI技术正爆发性增长。我想知道,后续是走向更严格的全球协同治理,还是陷入各自为政的“AI军备竞赛”?这两种路径,哪一种成为了现实? 【敏锐的问题。历史记录显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