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【序章】知慕少艾(中) (第2/2页)
而谢老夫人每天会托人问我吃得可好、睡得可暖。兄长则时不时遣人送来几本他旧日读过的启蒙书。 我食不知味,捧着那些书,心里更是在发愁。 据说我这位兄长,自幼是京中出了名的神童。 三岁识千字,五岁能诵《礼记》。七岁那年,随先生在家中读书讲学,偶得长辈引荐,入曲江文会听讲,当时一位弘文馆学士都曾夸他“根骨通慧,风仪端方”。八岁,随国公爷赴陇右节度幕府,军图能辨,马术也练得像模像样。归京之日,圣上赐他一方墨玉,称他“文韬武略,真乃世家风骨。” 谢言玉送我的,虽是启蒙书,但我翻了两页,眼皮就开始打架……梦里仿佛还在嘴里念着“看不懂、看不懂!” 这一梦,便睡到晚上。 晚膳前,刘嬷嬷收拾衣裳回来,悄声与母亲说了一句:“二姑娘那边好像又病了,连药都不肯喝。张嬷嬷说,是因为老夫人这几日总托人来问三姑娘,反倒冷落了她。” 我假装没听见,咬着粥勺,脑子有点乱。 母亲听罢,揉揉我发旋:“她心里难受,也情有可原。” 又替我拢了拢鬓角,温声道:“你且安心认字,旁人怎说,你都不必往心里去。” 我愈发惴惴不安,总觉得有股山雨欲来之势。 晨光熹微,朝暾初露,绣春院里一片阒寂安宁,我原以为这日与前几日并无不同,谁知天光才亮,府中便起了波澜。 我梳洗时,随口问了句:“嬷嬷,我怎么一直没见过……我爹?” 刘嬷嬷动作一顿,神色一闪而过的不自在,但转瞬便换上一副笑容:“哎呀,这事……姑娘才回来几日,自然是不知晓。国公爷……近来事务缠身,前阵子奉旨去了陇右,听说是要查军务上的事宜。” “原是说上月便能回的,谁知那边又出了些事端。吐蕃使节好像出了岔子,国公爷多留些时日。昨儿个才接了驿报,最迟下月初,便能回来了。” “好。”我回道。 替我整完鬓角,刘嬷嬷又安慰道:“国公爷前些日子还托人送了份礼回来,说三姑娘回了家,他虽不能亲迎,这份家风规矩断不能落。” “今儿个好像就送到了,姑娘要是想看看,奴婢这就带您过去。” 我刚点头,正琢磨那‘礼’是什么,耳畔飘来一阵阵喧哗,忽远忽近,从廊外悠悠传来。 刘嬷嬷侧耳听了听,脸色一变,正欲开口,我已先一步问道:“大清早的,谁吵成这样?” “奴婢去瞧瞧。”刘嬷嬷正劝我别去,我却起了兴致:“我也去看看,不碍事的。” 她见我执意,只得带着我匆匆往曲阑桥方向去。 刚穿过回廊,远远便见曲阑桥那头人影幢幢,哭声喊声杂作一处。那桥跨着一道浅溪,岸边垂柳拂水,向来是府里最静雅的所在。 如今几个丫鬟婆子团团转,一名穿素衣的女郎正扶着栏杆,身子探向水面,鬓发散乱,脚边跪着两个婢女哭着拦住她。 “奴婢给您磕头了,求您回去吧。小姐,您若出点什么事,老夫人可怎么熬得过去呀?” “小姐,您这样老夫人该心疼坏了!她还托人问您昨儿有没有吃药呢!”丫鬟们嗓音在发抖,像生怕一句重了,她就真翻了下去。 那女郎仍听不见似的,紧攥栏杆,凄然一笑道:“不怪她……她毕竟才是亲生的。她过得好,我怎样都无所谓……但如今,那我呢?我算什么?我这般尽心侍奉祖母,眼下到让我成了鸠占鹊巢的罪人!” 我本想看个热闹,谁知那“鸠占鹊巢”的话一出,登时身子止在当场。 那女郎忽地抬起头,一双微微泛红的眼,直直撞向我的视线。她眉心那颗朱砂痣,滟滟似血,格外刺目,仿佛连那一瞬的凄绝,一并凝在我的眼前。 那一眼对上后,我喉咙火燎燎的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